close

最近台大教授被國外大學挖角一事,直陳高教制度未與國際接軌、財務薪資問題、大學自助性等問題,引起國內學界高度關注。

 

高教問題長期為人所詬病,尤其不合理的考核制度安排、煩雜的庶務工作內容等,影響的不僅是優秀人才(包含教授與國內學子)的流失,更長遠影響國內的人才培育與國家發展。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根基,其中,教育質量才是推動國力長遠發展的關鍵。要評判教育的質量好壞並不容易,畢竟好壞過於抽象,也易落入主觀,因此需要可操作的工具作為衡量準則並無可厚非,而看似公正以期刊論文的發表數量定奪,雖然簡單、快速,也有一定的客觀性,其實卻陷入迷失教育本質的盲點。

 

本質上,教育重點仍在知識的傳遞,過於重視研究工作,則容易輕視教學、忽略產學需要。畢竟人的心神精力有限。從知識傳承的角度來看,發展已不平衡;站在國家發展的戰略層次上,更是失衡。

 

固然期刊論文很直接表達學者投入的努力,畢竟學術研究的發表多半需要耗費大量時間與精力,且能發表論文的學者教授都相當優秀,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者,學術成就更是斐然。但是對於發展的實質貢獻為何?值得深思。

 

現行管理制度過度重視數量,卻過於簡化教育本質在於教育樹人,也忽略產學合作、產業政策研究這些難以量化成效的工作的必要性,忽略這些學術與實務接軌同樣也需要優秀的人才耗費大量精力與時間投入,才能彌補產學落差。

 

況且,有人擅長研究,有人擅長教學,有人則願意投注更多產學工作,彌補學用落差,更從建構產學交流管道,更新實務,多元化學術觀察角度,此更需要多元知識背景,更多心力釐清產學差異,並且教育學生,回饋社會,實質貢獻應不在話下。

 

誠如台大洪士灝教授「要讓教授不出走,關鍵在大學是否能真正變強」一文內說的透徹,「庶民百姓較為關心的,是高等教育是否有助於福國利民,而不是帳面上的這些數字;台大教授的頭銜,究竟能為自己的志向和學術環境做出多少實質的貢獻?」

 

國內教育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是需要集眾人智慧加以扭轉導正。因為教育與人才戰略左右國家發展,因此教育與人才流失是屬國安問題,即使不是立即性的影響,卻是長遠發展的隱憂。對上位者而言,理應更加重視;學者與研究工作者也需深思自省。

 

或許教育在本質上,未必有評判好壞的標準,只要依照社會發展需要、未來展望方向推動,應該都是教育體制與內容調整考量的方向。

 

另外,也要借用網路流傳李飛飛博士寫給博士生的信。姑且不論是真是假,但內容值得深思。

 

李飛飛給博士生們的信

 

當你在機械地開展你們的工作前,請捫心自問:我的研究會重新定義這一領域的未來嗎?而不是「這個方向沒有人寫過」或者「讓我來解決這個小問題,它的成果會很容易展示」;研究意味著「如果我做了,這一重大問題就有了更好的解決方案」、「如果我做了,我就真正開拓了這一領域」。

 

在這個浮躁的世界,你是否也總是陷入一些容易解決的小問題,而忘了時刻提醒自己,「我真的做了有意義的事情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澤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