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媒體當道的時代,個人或團體雖可運用多管道發聲,或就其專業領域提供深入的見解說明,達到資訊傳播、教育民眾的目的,因此不論是現在的網紅、Youtuber、或是新興網路媒體等,確實對於長期掌握發聲管道的傳統媒體(包含電視、廣播、報紙、周刊雜誌等)形成相當程度的挑戰。

尤其自媒體不拘形式、沒有包袱,因此議題靈活,且拜網路、行動裝置所賜,自媒體也相對傳統媒體更善於與讀者互動、分析與了解讀者關注的興趣。

但是這並不代表傳統媒體會被取代,畢竟自媒體在資訊的查證、客觀度、多角度探討等面向仍是相對的弱勢;相對而言,傳統媒體藉由長期經營,已累積諸多資源(如過去的報導、專題素材、資訊取得管道、讀者喜好等)、研究團隊、品牌聲譽、公信力等優勢,仍是自媒體難以比擬。

所以,多數自媒體扮演的角色聚焦在探討生活層面的資訊分享(不論是美食、旅遊、說書、電影、社會現象等等),部分則是新聞訊息或少數專業領域。

因此,傳統媒體在面對自媒體跳脫既有資訊傳遞規則的時代,該扮演何種角色?

基於公共政策影響的範圍廣闊、前因後果亦須釐清,更常伴隨跨領域角度探討,需要投注龐大資源、團隊進行採訪、訊息查證與呈現,並且盡可能蒐集多種面向的觀點並陳,讓讀者可以在有限的閱讀時間內,掌握正確、客觀且重要的資訊,供讀者思考、選擇。

傳統媒體憑藉其優勢,扮演公共領域(政策)的資訊傳遞、議題探討者,應是最適當角色。

arrow
arrow

    陳澤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